为加快专业课程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,推动核心部件研发在教学中落地,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“梦之队”依托《非振动式汽车转向轴承自动送料系统》项目,在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开展多轮结构优化与精度测试。团队通过实训场景再现企业工况,完成送料轨道结构建模、翻转识别机制调试、控制算法验证等多项教学与科研一体化任务,推动课程知识向产品样机的有效转化。
项目围绕滚针轴承装配中“送料误差大、滚针易脱落”等痛点问题,构建“激光识别—斜轨导入—气缸翻转”多段式送料结构。在教学环节中引入正反识别算法、PLC集成控制等核心技术模块,学生在实际操控中掌握工业自动化流程。结合课程项目任务书,团队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可运转样机的全过程闭环,形成了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改革路径。
在结构精度测试环节,团队构建对照组数据集,对不同轨道坡角、节拍频率、反馈机制的调试结果进行比对分析,锻炼了学生的数据处理与技术决策能力。指导教师围绕控制系统、零件选型、运行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设立教学节点,实现“科研任务前置、课程目标反哺”的双向联动。
该项目作为学院“科研进课堂、成果进实训”的典型案例,为构建高职专业群的技术转化路径提供了现实样本。通过校内平台深度参与科研一线,“梦之队”在推进课程体系与技术研发协同的过程中,拓宽了科教融合的实践空间,也为技术成果赋能教学提供了范式支持。(张宵粟 吴梦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