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吕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价值。然而,在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,其面临传承困境与文旅资源开发难题。本研究聚焦吕梁红色文化,提出思政赋能与文旅创生双驱模式,旨在通过理论创新、实践探索,推动吕梁红色文化的振兴,为革命老区发展提供新路径,并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提供经验借鉴。
关键词
吕梁红色文化;思政赋能;文旅创生;双驱模式;红色教育
一、引言
吕梁革命老区是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关键区域,拥有众多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,这些遗产是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,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,吕梁红色文化传承遭遇挑战,如青年人口外流导致传承断层,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难以吸引青少年,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也存在同质化、参与性不足等问题。与此同时,国家和地方政策对革命老区振兴与思政教育创新给予大力支持,为吕梁红色文化发展带来机遇。在此背景下,深入研究吕梁红色文化的振兴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二、吕梁红色文化发展现状调研
2.1 调研方法
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、实地考察法、问卷调查法、访谈法、案例分析法和观察法。通过查阅吕梁地区历史档案、方志等资料,获取理论支持;实地走访红色景点,亲身体验旅游项目;针对不同群体设计问卷,广泛收集数据;与多方人员深入访谈,了解发展现状与问题;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;观察游客行为和市场动态,为调研提供全面依据。
2.2 调研结果
2.2.1 红色文化资源认知
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、刘胡兰纪念馆等核心景点知晓度超80%,但部分小众遗址知晓率不足30%。大众虽对红色文化价值认可度超90%,但深入理解内涵者不到50%,反映出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存在失衡。
2.2.2 文旅开发现状
在基础设施方面,主要景区周边交通状况较好,但偏远景区交通不便,景区内游客服务中心设施35%有待完善,如休息区不足、标识不清晰等。旅游产品类型单一,以参观展览为主,占比超70%,红色研学课程和体验活动较少,且相关文旅产品缺乏新意、价格高昂,导致购买意愿低。市场运营方面,近三年游客接待量虽呈上升趋势,但增速缓慢,客源主要集中在吕梁市市中心及周边,占比超75%。
2.2.3 游客体验与需求
游客整体满意度为70分(满分100),其中讲解服务满意度最低,仅60分,游客反映讲解内容枯燥、形式单一。超80%的受访者希望增加互动体验项目,如红色主题沉浸式演出、角色扮演等;75%希望开发特色红色研学课程,以满足不同年龄段需求。
2.2.4 当地居民参与度
85%的当地居民对本地红色文化感到自豪,但仅有30%能详细讲述红色故事,文化传承深度不足。参与红色文旅产业的居民占比25%,主要从事餐饮、住宿、导游等工作,参与居民中,超60%表示收入有所增加,但也面临经营成本高、竞争大等问题。
三、思政赋能与文旅创生双驱模式构建
3.1 理论目标:构建革命老区思政教育创新范式
整合情境认知理论、具身学习理论和文化遗产活化理论,构建具有吕梁地域特质的“双螺旋”教育模型。该模型以“历史场景具象化重构”为物质载体,以“革命精神符号化转译”为价值纽带,解决红色教育时空割裂问题。提出“革命记忆再生产”动态传承机制,建立红色基因解码的“三级传导路径”,开发“低技术门槛沉浸系统”,形成《革命老区思政教育创新指数评估体系》,填补理论空白。
3.2 实践目标:创建文旅融合发展的吕梁模式
打造“三位一体”实践体系。设计12条主题化研学路线,利用GPS定位技术实现历史事件与地理空间精准映射;开发“参与式档案建构”教学工具包,引导学习者在实践中塑造价值观;搭建“政府 - 学校 - 景区 - 社区”四方协同平台,试点推行红色教育学分银行制度。在典型案例中运用AI混合现实技术复原历史场景,提升青少年研学参与率和红色旅游二次消费占比,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实践样本。
3.3 战略价值:探索政策落地转化路径
对接相关政策要求,建立红色教育资源转化效能评估矩阵,涵盖12项指标,形成政策红利向教育实效转化的监测机制。推动建立吕梁红色教育数据中台,实时追踪重点革命遗址教效数据,为调整红色研学基地建设标准提供决策支持。构建“教育链 - 旅游链 - 产业链”融合发展生态系统,探索“精神传承驱动区域发展”的新型城镇化路径,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“吕梁经验”。
四、双驱模式的实施策略
4.1 加强宣传推广
借助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、直播等,提升小众红色遗址知名度。开展吕梁革命文化进小区、进学校活动,利用电视广播宣传,加深大众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。例如,制作以小众红色遗址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,在抖音、微信等平台发布,吸引更多人关注。
4.2 完善文旅开发
加大对偏远景区交通建设投入,完善景区标识、休息区等服务设施。结合吕梁革命文化,开发校园文化沉浸式演出、红色文创手作进校园等体验项目,打造特色研学课程与路线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,设计富有创意的纪念品,如以吕梁十二时辰、红色故事为主题的文创产品。与旅行社合作,拓展客源,开发跨县际红色旅游线路。
4.3 提升游客体验
加强导游培训,融入互动式讲解,如提问、情景再现,提高讲解水平。根据游客需求,加快建设新旅游路线、课程和产研基地。例如,定期组织导游参加红色文化知识培训和讲解技巧培训,提升导游综合素质。
4.4 促进居民参与
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培训,邀请专家授课,鼓励居民讲述红色故事。县级政府提供补贴、小额贷款,降低小微企业参与产业门槛,规范发展秩序,提升企业竞争力。例如,举办红色文化传承培训班,邀请当地红色文化专家为居民授课,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传承意识。
五、双驱模式的价值与意义
5.1 实际应用价值
在教育领域,为学校思政和历史教学提供丰富素材,创新教学形式,采用体验式、探究式教学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,提升综合素质。在文旅产业,宣传推广红色文化实践活动,吸引游客,带动红色旅游发展,促进景区周边服务业繁荣。推动文旅融合创新,开发多元化文旅产品,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。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,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,增强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为群众提供接触红色文化的机会,丰富精神世界,提升思想道德境界。
5.2 现实指导意义
对革命老区发展而言,吕梁挖掘红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,为其他革命老区提供借鉴,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色产业,实现经济转型。吕梁在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经验,如遗址修缮和文化宣传,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。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,吕梁利用现代科技和创意活动传承红色文化的方式,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提供新思路。“红色文化使者”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,有助于形成传承人才梯队,保障传承工作持续开展。在社会价值观塑造方面,吕梁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,开展实践活动可弘扬核心价值观,营造良好社会风尚。激励当代人在各自岗位努力奋斗,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。
六、结论
吕梁红色文化的振兴对区域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承意义重大。思政赋能与文旅创生双驱模式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,为解决吕梁红色文化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。该模式在教育、文旅产业和社会文化建设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,对革命老区发展、红色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未来,应持续优化双驱模式,加强宣传推广、完善文旅开发、提升游客体验、促进居民参与,推动吕梁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,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同时,进一步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,不断创新发展模式,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参考文献
[1]张树锋.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——以吕梁精神为例[J].《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》,2023年第12期56-59页.
[2]张树锋.乡村振兴视域下吕梁精神红色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[J].《山西农经》,2023年第1期117-119页.
[3]刘佳雪.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体验传承与价值共创研究[M].中国农业出版社,2023年7月.
[4]吕梁红色文化研究报告总结[R].人人文库,2024年1月14日.
[5]刘婷.吕梁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在文旅融合中的开发与利用[J].《文化产业》,2021年第3期104-106页.
[6]赵志华.吕梁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[J].《中国商论》,2019年第18期161-162页.
[7]郭炳中.《吕梁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、问题与对策》,《山西日报》
(王子欣)